2025年盛夏,交通学院“龙韵诗魂传承队”响应团中央“三下乡”号召,背上行囊,奔赴山东诸城,展开以“探寻历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搬到潍河两岸,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用青春的温度融化历史的厚重。
一在王尽美故居:与信仰对视

推开斑驳木门,阳光穿过百年前的窗棂,落在少年王尽美伏案苦读的书桌上。讲解员的声音轻而坚定,把队员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屏息聆听,仿佛看到1921年那位23岁的青年带着“尽善尽美”的理想远赴上海,在红船之侧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在王尽美故居,成员们通过参观故居内的陈列展览,聆听革命故事,了解王尽美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学习王尽美“尽善尽美为人民”的精神,感受革命先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爱党报国信念。

二在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让历史发声

纪念馆内,锈迹斑斑的怀表、弹孔累累的棉袍、泛黄卷边的《晨钟报》……每一件静默的文物都在替历史开口。讲解员为队员们还原了怀表背后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历史不再是展柜里的符号,而是滚烫的生命。站在烈士铜像前,队员们各自默念入党誓词,没有音响,没有掌声,只有心跳在胸腔里鼓掌。那一刻,青年们懂得了什么叫“信仰的力量”;那一刻,泪水与汗水交汇,信仰与青春交融。
三在诸城博物馆:与文明对话

离开纪念馆,“龙韵诗魂传承队”踏进诸城博物馆。队员们在讲解员引导下系统探寻这片土地的历史密码。古象化石展区内,长达8米的“山东巨龙”化石骨架震撼亮相,讲解员介绍其作为中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科研价值;青铜器展区的商代铜觚、周代编钟,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其上的铭文印证了诸城作为东夷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书画石刻展区中,苏轼任职诸城时的手书碑刻、明清文人的书画真迹,展现了当地“文风鼎盛”的文化传统。
诸城博物馆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从震撼的古象化石中,可以看到这片土地悠久的地质历史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从精美的青铜器和书画石刻里,可以感受到诸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的智慧结晶。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次实践,一生铭记。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把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将文化精神化为前行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交通学院的青年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交通学院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