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微露洒向天安门广场,2025年9月3日的北京正以庄严肃穆的姿态,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
这场承载着全民族集体记忆的盛大阅兵,不仅是对浴血奋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国防力量的全景展示,彰显着中国捍卫和平、砥砺前行的坚定决心。
在阅兵开始前各国领导人陆续到场,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端门外广场迎接了出席纪念大会的各国嘉宾,并在这里与他们合影留念。


在合影留念后习近平总书记与各国领导人一起前往天安门城楼,并与受邀参加的抗战老兵握手致意。

在在早上九点阅兵式正式开始,开始后礼炮齐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国旗护卫队的护卫下缓缓升起,全场开始奏唱国歌。
在升旗仪式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讲话要点如下: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
向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向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高度评价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强调和平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表达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在发表讲话后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检阅部队时,受阅官兵齐声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声音滚过长安街,如洪流拍岸,
将人们的思绪带回80年前——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平型关的冲锋,从台儿庄的血战到百团大战的雷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今天,老兵方阵率先驶过天安门:他们白发苍苍,军礼却依旧坚定;老兵身后,是“00后”战士挺拔的身影,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完成接力。
在阅兵式结束后,分列式正式开始,直升机空中护旗梯队率先通过广场,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
展示国家繁荣与军队强大。后徒步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展示改革重塑后的军兵种结构布局及“三结合”(解放军现役、预备役、民兵)武装力量组成,
国际维和方阵:中国蓝盔部队方阵展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风采。之后战旗方队缓缓而来,其展示抗战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部队旗帜,接续抗战精神。
最后装备方队带着护国重器缓缓而来其中不仅有新的四代主战坦克、防空导弹、海上舰载装备等传统装备,还亮相了新式的
信息支援与无人作战模块:电子战、网络攻防、无人侦察装备,无人战车、察打一体无人机蜂群等装备,体现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信息化。
空中梯队——星辰大海的逐梦者
歼-35舰载战斗机、空警-600预警机、攻击-11隐身无人机首次同框飞越天安门;轰-6N挂载空射弹道导弹压轴掠过,留下一道长长的尾迹云,
像是一支巨大的和平之笔在蓝天书写的宣言。
2025年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的集中宣示。


八十年弹指一挥,卢沟晓月的枪声仍在耳畔;八十年砥砺前行,太行山上的号角犹在回响。2025年9月3日,
天安门广场的铁流与和平鸽再次同框,提醒我们: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正化作新时代劈波斩浪的磅礴力量。
一、抗战精神是什么?
是“宁死不屈”的血性——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跳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是“万众一心”的团结——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汇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是“血战到底”的坚韧——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血战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更是“追求和平”的担当——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新时代如何赓续抗战精神?
1. 把爱国情化作报国行
从“嫦娥”揽月、“蛟龙”入海,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每一项大国重器背后,都跳动着同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中国心。
今天,我们无需再“以血肉筑长城”,却仍需以攻关、以坚守、以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中。
2. 让团结魂凝聚复兴力
抗战时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众志成城。今天,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到“同心抗疫”的万里驰援,
再到“万企帮万村”的脱贫攻坚,14亿中国人依然手挽手、心连心,汇聚成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
3. 以斗争志赢得主动权
面对外部遏制打压,我们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面对科技“卡脖子”,我们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攻关姿态。
正如2025年阅兵上高超声速导弹的呼啸,中国以“能战方能止战”的底气,捍卫和平发展的权利。
三、面向未来:把和平写在更高更远处
抗战胜利后,中国没有走上扩张称霸的老路,而是把“和平”镌刻进宪法、融入血脉。今天,中国蓝盔在马里守护希望,
和平方舟在汤加送去光明,“一带一路”在五大洲铺就繁荣。我们深知: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正义之剑的守护;
和平也不是一国独唱,它需要命运共同体的合唱。
历史不会终结,挑战仍在继续。
当老兵方阵驶过天安门,那颤颤巍巍的军礼,是在嘱托;
当“00后”战士接过钢枪,那铿锵有力的步伐,是在回答。
抗战精神,过去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今天是“把我们的创新,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过去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今天是“迎着世界的风云前进”。
让我们沿着先辈用热血开辟的道路,在新时代的号角中砥砺前行: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和平须捍卫,复兴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