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热浪,将齐鲁大地的创新活力与天山脚下的蓬勃发展期盼紧密相连。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e路边疆行”民族团结实践团,以青春之名毅然奔赴边疆,把学科竞赛交流融入服务基层的实践征程。首站与新疆大学携手搭建科创桥梁,让青年担当在祖国最需要处落地生根、绽放光芒。
作为“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双一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大学科研底蕴深厚,为实践团打开边疆科创的广阔天地。交流会上,新疆大学教师代表张玉珏的诚挚欢迎,传递出边疆对智力支持的迫切渴望;电子工程学院科长王笑宁介绍山东工程办学特色,彰显内地高校借“三下乡”服务边疆的使命担当。双方交流,“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合作蓝图与“三下乡”服务基层、助力振兴的目标高度契合。
学生互动环节,青春实践力量尽显:我校刘彤分享科创社团成果,是内地学子理论落地实践的生动注脚;闫循昌请教赛事经验,蕴含将前沿方法带回基层的思索;新疆大学研究生传授国赛经验、分享跨专业研究构想,为“科技服务边疆”提供具体路径。思想碰撞间,学术交融,更有“三下乡”团队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共同追求,让校际合作锚定“为边疆办实事”的初心。
走出会场,实践团走进新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训室,将“三下乡”课堂搬至科研一线。与先进设备近距离接触,师生触摸前沿科技脉搏,围绕“科研如何服务边疆产业”“技术如何赋能区域发展”等现实命题深入探讨。实验室里,每一次提问、每一场探讨,都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服务边疆的“实践方案”,让大家真切感受新疆高等教育助力区域振兴的亮眼成就,这正是“三下乡”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生动诠释。
这场集交流研讨与实地研学于一体的“三下乡”实践,让两校师生互学互鉴,深化对“科技赋能边疆发展”的认知,厚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感。从理念共鸣到实践对接,从知识传递到情谊联结,每一步都为校际长期合作、共同服务边疆筑牢根基。
从齐鲁大地到天山脚下,“e路边疆行”首站,是“三下乡”征程中的深刻“充电”,更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服务祖国的生动开篇。实践团将带着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在“科技支边、文化润疆”实践中,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让“三下乡”旗帜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区域发展中,飘扬出更有分量的青春力量!

作者:团委 皮娜 编辑:皮娜 编审:王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