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时节,纸灰如蝶,寄托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让我们走进杨靖宇将军的革命生涯,铭记这位民族英雄为民族独立立下的不朽功勋。传承红色血脉,紧握先辈的接力棒,在复兴征程上砥砺前行。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 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幼年丧父的他,在贫寒的家境中成长,却心怀报国之志。1926 年,他加入共青团,积极投身革命,组织发动了确山农民暴动,为反抗压迫奏响了激昂的序曲。1927 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如同火炬,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1929 年,杨靖宇受组织安排奔赴东北,自此,白山黑水间,便有了他与日寇殊死搏斗的身影。“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杨靖宇临危受命,先后担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重要职务,领导东北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深入煤矿,发动工人运动,将受压迫的矿工们组织起来,为革命注入新鲜血液;他整顿和改组抗日游击队,使零散的抗日力量逐渐凝聚成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激烈战斗,像一把利刃,狠狠刺痛侵略者的心脏。

1940 年 2 月 23 日,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日子。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杨靖宇陷入日军重重包围。他孤身一人,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毫无惧色,与敌人周旋了数昼夜。最终,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当残忍的日军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在场的侵略者无不震撼。杨靖宇将军以超乎常人的意志,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杨靖宇将军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他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英雄虽逝,浩气长存。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杨靖宇将军的崇高品格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指引我们奋勇前进。
作者:范小婷 编辑:杨慧 编审:刘杰、王燕、郭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