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区友谊葫芦产业园的百年老藤下,10名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数字财金学院学生接过非遗传承人马友谊特制的烙画笔,开启了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三下乡实践活动。葫芦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与吉祥文化。章丘区友谊葫芦产业园作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集种植、加工、文创于一体,其传承人马友谊独创“烙画+雕刻+砑花”综合技法,并积极推动公益培训与残障人士就业。这里孕育着独特的葫芦砑花技艺,也正见证着传统工艺与青春力量的奇妙碰撞。

开营:在千年藤蔓下触摸文化根脉
活动首日,学生们沿着“葫芦文化长廊”开启研学之旅。产业园博物馆内,明代鎏金葫芦熏炉、清代八仙过海刻件等200余件藏品,系统展示了从《诗经》“八月断壶”的农耕记忆,到当代“福禄”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原来葫芦在古代是渡江浮具,后来才演变成吉祥物。”实践团成员商亚茹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传承:三色烙笔下的技艺对话
7月7日的技艺研习环节成为活动高潮。团队成员从葫芦种植技艺、喷水、除草、丰收晒制、雕刻烙印,到生成文创产品,受益匪浅。
清晨薄雾中,学生们俯身于葫芦藤蔓间,指尖丈量着土壤湿度。种植环节严格遵循古法“三埋两踩一提苗”确保幼株根系舒展;喷水采用铜壶细雨式浇灌,模拟自然降水节奏。除草时保留适量伴生杂草以维持生态平衡,而晒制则讲究“阴阳双晒”——晨晒祛潮气,午晒固色泽,最终得到皮质坚硬的优质葫芦原料。老匠人常说:“葫芦是天地养出来的,急不得。”



在雕刻工坊里,电动笔刀与传统刻刀交替作响。学生们先以铅笔勾绘《八仙过海》纹样,再用三角刀刻出0.2毫米深的衣纹褶皱。烙印环节尤为震撼,将紫铜模加热至280℃精准压印,霎时青烟腾起,葫芦表面浮现出永不褪色的焦糖色图腾。有位女生创新地将校徽元素融入传统如意纹,引得非遗传承人连连称赞:“老花样碰上新脑子,妙!”马友谊大师演示独创的“三色烙画法”:通过调节电烙笔温度,在葫芦表面呈现焦褐、深棕、浅黄三种色调。“力度要像抚摸新生儿,温度要似冬日暖阳。”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比喻让抽象技法变得生动。



最后工序赋予葫芦现代生命力。穿孔使用特制金刚钻头,以“三快一慢”手法避免裂釉:快定位、快起钻、快收尾、慢穿透。挂穗环节精选浙皖交界处特产的七彩蚕丝线,按“天圆地方”理念打结,单个结扣需经72道缠绕。这些文创葫芦灯悬挂在展区时,光影透过烙印纹样在地上投出《山海经》神兽剪影,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破圈:非遗课堂开进社区非遗之家
实践团队将传承阵地延伸至多个社区,先后在唐王山社区、古月山社区及章丘区图书馆开设“小小非遗课堂”。课堂上,大学生们带领孩子们创作简易彩绘葫芦,向村民们讲解葫芦非遗知识。这种“传统载体+现代元素”的教学模式,仅两天就吸引了20余组家庭参与。






成果:搭建高校与非遗的立交桥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数字财金学院与友谊葫芦非遗文化产业园将持续深化合作,致力于优秀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此次活动所促成的“五个一”长效合作机制意义尤为显著,具体包括:设立一个高校工作站、建设一项创新志愿基地、开设一系列非遗选修课,以及开展定期的“非遗传承人”评选。正如带队教师康春婷所言:“我们并非在抢救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在培育具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

作者: 万倩倩 编审:毕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