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追溯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海践知行实践团”于7月21日——25日奔赴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与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开启“三下乡”实践之旅。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青春之姿触摸黄河文化脉络,通过实地调研、文化挖掘、实践赋能等举措,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黄河分馆探根脉:在文化溯源中领悟“生态优先、保护传承”战略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以“解码黄河文明,传承时代使命”为主题开展沉浸式调研。作为全国唯一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方志馆,这里的“大河奔流”主题展览以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重要论述为核心,通过“自然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治理黄河—生态黄河”五大板块,构建起立体的黄河文化谱系。

溯文脉:梳理黄河文化传承的“基因图谱”
在“历史变迁”展区,团队成员围绕“黄河文化传承谱系”开展专题研讨。从旧石器时代沂源猿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彩陶;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河”字记载,到秦汉时期的漕运制度;从唐宋时期的黄河诗词,到明清时期的河工文献……成员们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黄河文化“从生存依赖到精神认同”的演进逻辑。


“你们看,这组唐代‘埽工’工具与现代堤坝防渗技术的原理是相通的,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木戟、草龙(古代埽工的核心工具)解释道。在“水患治理”板块,成员们对比古代“疏堵结合”理念与当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实践要求。


强体验:科技赋能下的“治黄实践课”
借助馆内“智慧黄河”交互系统,团队开展了三项沉浸式学习活动:通过AI讲解机器人补充《水经注》《河防一览》等文献中的治黄典故;在互动屏幕上模拟“1855年黄河改道”场景,直观感受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治理难度;操作VR设备“参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工程,体验现代水利工程如何实现“防洪、减淤、供水、发电”多重效益。


“当模拟到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历史场景时,屏幕上弹出的受灾人口数据和流民照片让我眼眶发热。”成员刘昕媛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让我更理解为什么总书记说‘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的治理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事。”在“生态保护”展区,团队还对比了黄河三角洲湿地1990年与2023年的卫星遥感图,当看到湿地面积增加了38%、鸟类种类从187种增至371种时,大家切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流域的生动实践。


杨庙社区访变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实践第二站,团队踏入黄河下游的杨庙社区。整齐划一的柏油街巷、错落有致的葱郁绿植与白墙黛瓦的崭新民居映入眼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这里曾留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2021年总书记在此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如今,成员们沿着总书记的步伐,探寻乡村蜕变背后的制度密码与实践逻辑。


听民声:解码滩区迁建的“民生答卷”
团队与社区居民围坐于老年人社区食堂内,开展“黄河岸边话变迁”主题访谈。78岁的老党员张大爷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回忆:“以前住在滩区,每年汛期都得把家当搬到高处,地里的庄稼说淹就淹,孩子上学得蹚水过堤。”他摩挲着迁建时政府发放的搬迁手册,“当时舍不得老宅子,但社区干部一次次上门讲政策,承诺‘迁建不只是挪地方,更是换生活’,我们才下了决心。”


杨庙社区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决策部署,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嘱托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仅用18个月完成37栋居民楼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医院、便民服务中心等12项公共设施;创新“一户一策”就业帮扶机制,联合周边企业开设缝纫、物流等技能培训班,累计帮助230余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实现月增收1500元以上。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8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迁建前增长72%,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传技艺:让黄河智慧借青春力量焕新
团队聚焦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传统技艺青春传承”行动。在草编技艺工作室,成员们实地观摩“拧、编、缠、绕”的古法工序——用黄河滩区盛产的芦苇、蒲草为原料,经晾晒、染色、成形等12道工序,制作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筐篓、坐垫等制品。“这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以前滩区妇女靠它贴补家用,现在年轻人不愿学,快断代了。”马大娘的感慨让团队深受触动。


实践团当即与社区签订“非遗青春守护计划”,采取两项具体举措助力技艺传承:一是利用财会专业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工作室理清财务账本;二是设计“黄河元素+现代审美”的草编文创方案,将黄河浪花、鲤鱼跃龙门等意象融入产品设计;三是协助社区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培训居民直播带货技巧。成员李松泽在尝试编织时说:“草编里藏着滩区人‘变废为宝’的生存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门手艺既能守住根,又能跟上时代。”


青春担当续新篇:让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团队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理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杨庙社区,成员们不仅记录下滩区迁建的“民生账本”,更收集到20余条居民对“黄河文化研学游”的需求建议;在黄河分馆,团队整理出《黄河文化青少年普及手册》,涵盖100个黄河文化知识点、30项传统技艺简介。
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两项行动:联合杨庙社区打造“黄河记忆”研学基地,设计“草编体验 + 滩区变迁”主题研学路线;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古代治黄工具,制作科普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传播。
“黄河文化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我们青年的手心里。”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让青春力量汇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用实际行动书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青春答卷。
作者: 万倩倩 编审:毕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