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高校学子组成的“海韵遗珍”三下乡实践团深入乡村腹地,开启了一场以“探寻非遗密码,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实践之旅。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走进传统手工作坊、田间非遗传承点,近距离接触古法编织、海贝瓷、石壁刻画、扎染工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古法编织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李阿姨正坐在竹编架前,灵巧的手指在青竹篾间穿梭。实践团成员们围坐一旁,认真学习挑一压一的编织技法。“这青竹要经过选料、晾晒、破篾、蒸煮等七道工序才能使用,编一个竹篮至少要花三天时间。”李阿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同学们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逐渐掌握技巧,亲手编织的竹制小摆件虽略显稚嫩,却承载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实践团还协助整理了古法编织技艺图谱,用视频记录下关键工序,为技艺传承留下珍贵资料。

海贝瓷工坊里,温润的瓷坯在匠人手中逐渐成形。作为当地独有的传统瓷器技艺,海贝瓷以海洋贝壳为原料,釉色呈现出独特的珍珠光泽。“这项技艺从选贝、研磨到烧制要经过23道工序,温度控制误差不能超过5℃。”工坊负责人王师傅向同学们展示着不同年代的海贝瓷珍品。实践团成员们在师傅指导下体验拉坯、上釉等工序,感受“土与火”的艺术碰撞。针对海贝瓷知名度不高的问题,同学们还运用专业知识设计了文创包装方案,助力传统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深山石壁刻画遗址前,当地文化学者带领实践团探寻千年文明印记。斑驳的石壁上,狩猎、祭祀等场景的刻画虽历经风雨侵蚀,仍能清晰感受到远古先民的生活气息。“这些刻画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学者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实践团成员们还协助开展石壁数字化扫描工作,为建立文化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
扎染工坊里,蓝白相间的染布如艺术品般悬挂陈列。传承人向同学们展示了扎结、染色、晾晒等传统工序,手把手教授基础技法。“扎染的魅力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蕴含着自然与匠心的对话。”同学们在实践中发挥创意,制作出带有青春元素的扎染作品。活动结束后,实践团还组织了扎染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这项传统技艺。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体验+记录+传播”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为传统技艺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搭建非遗保护与青年实践的桥梁,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 万倩倩 编审:毕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