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当春日的微风轻拂书页,我们迎来了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节日,不仅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等文学巨匠的诞辰,更是为了提醒我们:阅读,是点亮心灵的灯塔,是拓宽视野的窗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恰似一方静谧的港湾,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中沉淀,在思考中成长。

为什么要读书?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阅读是为了活着。”当我们翻开一本书,便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活着》中感受生命的韧性,在《百年孤独》里体悟孤独的永恒,在《人类简史》前思考文明的进程......每一本经典都是智者留给世界的礼物,等待有缘人的开启。

走进图书馆,总能看到这样的风景: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专注的读者身上,他们或倚书架而立,或伏案细读,正是毛姆笔下“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最生动的写照。在这个空间里,时间仿佛放缓了脚步,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如果你苦于时间零碎,不妨看看当代人的“碎片阅读自救指南”:晨起十分钟,用经典唤醒沉睡的心灵;通勤路上,让有声书陪伴匆匆的脚步;睡前片刻,以纸质书抚平一天的疲惫。

世界读书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个开始。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用心血凝成的礼物;每一次阅读,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更新。世界读书日,愿你不止今天,而是在未来的每一天,都能与好书相伴,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那里有更辽阔的天地,更深刻的思考,以及不断蜕变的自己。
供稿:崔文娟 吴鑫语
摄像:大学生通讯社 王彦杰 邢博超 林子豪
排版:王红珍
审核:颜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