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

以专业之笔,绘就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2

匠心遗韵实践团

在山东章丘区友谊葫芦产业园的百年老藤下,10名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数字财金学院学生组成的“匠心遗韵实践团”接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友谊特制的烙画笔,开启了为期五天的“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三下乡实践活动。葫芦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千年农耕文明与吉祥文化。章丘区友谊葫芦产业园作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集种植、加工、文创于一体,其传承人马友谊独创“烙画+雕刻+砑花”综合技法,并积极推动公益培训与残障就业。这里孕育着独特的葫芦砑花技艺,也正见证着传统工艺与青春力量的奇妙碰撞。

开营:在千年藤蔓下触摸文化根脉

活动首日,学生们沿着“葫芦文化长廊”开启研学之旅。产业园博物馆内,明代鎏金葫芦熏炉、清代八仙过海刻件等200余件藏品,系统展示了从《诗经》“八月断壶”的农耕记忆,到当代“福禄”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原来葫芦在古代是渡江浮具,后来才演变成吉祥物。”实践团成员商亚茹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传承:三色烙笔下的技艺对话

77日的技艺研习环节成为活动高潮。团队成员从葫芦种植技艺,喷水,除草,丰收晒制,雕刻烙印,到生成文创产品,受益匪浅。

清晨薄雾中,学生们俯身于葫芦藤蔓间,指尖丈量着土壤湿度。种植环节严格遵循古法“三埋两踩一提苗”,确保幼株根系舒展;喷水采用铜壶细雨式浇灌,模拟自然降水节奏。除草时保留适量伴生杂草以维持生态平衡,而晒制则讲究“阴阳双晒”——晨晒祛潮气,午晒固色泽,最终得到皮质坚硬的优质葫芦原料。老匠人常说:“葫芦是天地养出来的,急不得。”

在雕刻工坊里,电动笔刀与传统刻刀交替作响。学生们先以铅笔勾绘《八仙过海》纹样,再用三角刀刻出0.2毫米深的衣纹褶皱。烙印环节尤为震撼,将紫铜模加热至280℃精准压印,霎时青烟腾起,葫芦表面浮现出永不褪色的焦糖色图腾。有位女生创新地将校徽元素融入传统如意纹,引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连连称赞:“老花样碰上新脑子,妙!”马友谊大师演示独创的“三色烙画法”:通过调节电烙笔温度,在葫芦表面呈现焦褐、深棕、浅黄三种色调。“力度要像抚摸新生儿,温度要似冬日暖阳。”这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比喻让抽象技法变得生动。

最后工序赋予葫芦现代生命力。穿孔使用特制金刚钻头,以“三快一慢”手法避免裂釉:快定位、快起钻、快收尾,慢穿透。挂穗环节精选浙皖交界处特产的七彩蚕丝线,按“天圆地方”理念打结,单个结扣需经72道缠绕。这些文创葫芦灯悬挂在展区时,光影透过烙印纹样在地上投出《山海经》神兽剪影,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破圈:非遗课堂开进社区非遗之家

实践团队将传承阵地延伸至多个社区。在唐王山社区,古月山社区,章丘区图书馆开展了“小小非遗课堂”,大学生们带领孩子们创作简易彩绘葫芦,向村民们介绍葫芦非遗。这种“传统载体+现代元素”的教学模式,两天内吸引20余组家庭参与。

成果:搭建高校与非遗的立交桥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数字财金学院与友谊葫芦非遗产业园将持续展开合作,培养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活动促成的“五个一”长效合作机制尤为可贵:一个高校工作站、一项创新志愿基地,系列非遗选修课,以及定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正如带队教师康春婷所言:“我们不是在抢救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培育会呼吸的活态文化。”

小葵花向阳实践团

青春集结:行囊装满理想,脚步迈向乡土

七月的风裹挟着麦香,实践团的成员们整理好行囊——里面装着专业书籍、拍摄器材,更装着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热忱。这支分工明确的队伍里,财务组手持计算器与Excel表格,准备为基层账目理清脉络;宣传组带着脚本框架与剪辑软件,计划让乡村故事传遍网络;拍摄组扛起相机,要把乡土之美定格成永恒。 “我们不仅是来实践的,更是来学习的。”

新柱子村南山里民宿:让乡村之美,被更多人看见

穿过蜿蜒的山路,新柱子村的南山里民宿群映入眼帘。这里的七彩风车谷民宿,是“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的生动注脚——村集体通过合作社盘活闲置宅基地,政府牵头完善水电路网,企业注入运营活力,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分享发展红利。国家层面鼓励民宿与电商融合的政策春风,更让这片土地充满机遇。

1、直播间里的“乡土流量密码”

“家人们看过来!这扇窗推开就是青山,清晨能被鸟鸣叫醒”实践团的直播镜头里,民宿的木质回廊、庭院里的瓜果藤蔓、周边的梯田风光一一呈现。成员们化身“乡村导游”,从房型细节讲到农耕体验,从山间步道聊到特色农家菜,屏幕上的点赞与提问不断滚动。 精心剪辑的宣传视频更是藏着巧思:木质秋千在树荫下轻轻晃动,麻绳编织的吊椅上还留着游客坐过的温度,墙角的土锅冒着袅袅炊烟,旁边的小菜园里,茄子紫得发亮,黄瓜顶着黄花 —— 这些带着 “家的味道” 的细节,被镜头一一捕捉。直播结束当天下午,原本空置的民宿就迎来了爆满,连邻市的网友都来咨询预订——乡土之美,就这样通过屏幕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2、账本里的“共赢哲学”

在民宿办公室,财务组的同学们正围着负责人请教账目管理。“原来农户的房屋租金要计入集体收益,水电费要按实际损耗分摊”,书本上的会计理论,在一本本手写账册里有了温度。作为“回礼”,同学们拿出政策手册,细细讲解民宿行业的免税优惠:“线上就能申请开票,不用再跑镇里啦。” 负责人翻着手机操作界面,眼里的惊喜藏不住:“这一下能省不少功夫!”知识的双向流动,让学生们吃透了实践经验,也让民宿运营插上了效率的翅膀——这正是“专业赋能”最动人的模样。

上阳庄大棚:泥土里的学问,表格里的希望

走进上阳庄的大棚区,藤蔓缠绕的支架下,荒草正等待清理。“这里下半年要种植,得先把地整利落。”负责人的话刚落,实践团的成员们已经俯下身子。汗水浸湿衣衫,手掌磨出红痕,但看着清理干净的田垄,大家笑着说:“这才是最接地气的‘劳动教育’。”

1、从数据里长出“种植指南”

“之前种甜瓜,成本和收入总算不清……”负责人递来一沓厚厚的账单。财务组立刻行动起来:化肥费用、大棚租金、人工成本、预期产量与售价……一行行数据在Excel表格里分类、计算、可视化。当柱状图清晰显示“夏季种植黄瓜利润率高于茄子”“每亩地滴灌系统能省30%水费”时,农户们凑过来点头:“这样一看,种啥、咋种,心里就亮堂了!”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表格,不仅是种植决策的参考,更藏着实践团的用心: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每一项建议都结合当地气候——专业知识,就这样在田埂上结出了实用的果实。

云端对话工厂:特殊情境里的“应变课堂”

因高温暂停生产的当地工厂,没能拦住实践团的调研脚步。成员们通过视频连线与厂主聊起了账目管理:“原材料库存怎么盘点?”“工人计件工资怎么核算更合理?”屏幕那头,厂主的困惑被一一记下;屏幕这头,同学们结合会计知识提出建议:“可以试试分批法核算成本,能更精准控制损耗。” “原本以为线上交流效果会打折扣,没想到收获这么大。”团队成员说。这场特殊的“云调研”,不仅让大家学会了灵活应变,更懂得了:解决基层问题,既要懂公式,更要懂人情;既要守原则,更要接地气。

实践感悟: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一周的时间,在日出而作、日落而谈中悄然走过。当实践团收拾行囊时,每个人的笔记本里都写满了故事: “民宿阿姨教我晒柿子干,说‘做事和晒果子一样,急不得’——这比课本里的‘权责发生制’更让我难忘。” “大棚里拔草时发现,最硬的土块下反而藏着最多的蚯蚓,就像乡村振兴,越难啃的硬骨头里越有机会。” “帮工厂算清一笔糊涂账时,厂主说‘不愧是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你们来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原来专业的价值,能让人这么踏实。” 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书本里的答案。小葵花向阳实践团的梁邱镇之行,让“乡村振兴”从政策术语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践:是直播间里上涨的预订量,是表格里清晰的成本线,是农户脸上舒展的笑容。 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还将继续出发。因为他们知道,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需要更多青春的笔触;而青春的成长轨迹里,最动人的一笔,永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原文转载自人民号

责编|皮 娜

编审|王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