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基础教学部召开统计建模大赛筹备与经验交流会议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4-01 浏览次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建模能力已成为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统计建模竞赛作为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独特价值。为推动统计建模大赛高质量开展,打造一个更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学术竞赛平台,提升赛事专业水平,3月27日,基础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在新图书馆组织召开统计建模大赛筹备与经验交流会议。基础教学部主任毕丽萍,数学教研室主任王栋梁、张凯以及多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赛事筹备工作展开研讨。

赛题解读:解析选题方向

毕丽萍深入剖析了统计建模大赛的育人价值和社会意义。她指出,统计建模要求学生从模糊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关键变量,建立数学关系模型。这一过程强化了“问题抽象化-变量筛选-模型构建-验证迭代”的逻辑链条,例如在分析城市交通流量时,学生需识别天气、时段、道路设计等多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这种训练将零散思维转化为系统化分析模式,显著提升结构化思考能力。同时,大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领域,既促进了统计学科的创新发展,又为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青年智慧。她鼓励师生要把握这一实践平台,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她还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统计建模大赛是一项团队活动,参赛团队成员要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数据收集、模型构建、论文撰写等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只有凝聚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勉励在场学生要有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以获奖学生的参赛事迹为例,强调“唯有全力以赴,方能收获成长”这些榜样事例让与会学生深受触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干劲。

实战总结:分享备赛方法

耿宁老师分享了2024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山东省一等奖的宝贵经验。她讲到,好的选题要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建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题目中所用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可参考中国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她强调想要获得好成绩,必须有创新点,这是最难的部分,需要团队集思广益。论文的撰写必须要科学规范,可充分利用往年优秀论文,从中汲取思路和借鉴经验。

图3

学生代表张明雷分享了团队在参赛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经验。他们团队根据成员的专业特长,将任务划分为数据收集、模型构建、论文撰写等模块,通过定期沟通、相互配合,高效完成了各项任务。此外,他们还分享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何参照优秀论文模板,规范图表制作,提升论文质量的技巧。

图4

交流讨论:凝聚智慧共识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赛事选题、数据获取、模型优化及论文撰写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多位教师结合自身指导经验提出建议,强调选题应注重创新性与可行性,避免过于宽泛或脱离实际。学生们则从参赛者角度分享了数据处理和模型调试中的实用技巧,如利用Python和R语言进行高效分析、如何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等。

讨论中,师生一致认为,跨学科协作是提升建模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经济类专业学生可提供实际问题视角,数学与统计专业学生则专注于模型构建,通过优势互补形成高质量成果。

细致部署:强化赛事保障

张凯对赛事筹备工作进行了总结,就时间节点和书写细节进行了详细补充。他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截止日期,要求参赛团队严格按照时间安排,有序推进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和论文撰写等工作。在书写细节方面,强调论文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使用统一的格式模板。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图片要清晰、标注准确,确保论文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还提醒参赛团队,要合理安排时间,预留足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提交高质量的参赛作品。

图5

此次活动为即将开展的统计建模大赛构建了系统化工作框架,从赛事组织,赛题设计到评审标准等方面都形成了明确的方案,通过资深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往届参赛者的经验分享,建立起赛事传承的良性机制,使参赛团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仅解决了具体筹备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更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竞赛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计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


撰稿︱基础教学部 王艳丽 张凯

复审︱刘太山

终审︱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