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努力开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发布日期:2025-04-21    作者: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通三周年之际,教育部召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方向、方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需要在主动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局,努力开拓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

  首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人工智能赋能育人质量提升,要推动建立过程性、多元、全面的学生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更加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潜力;推动制定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在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社会的适应力和胜任力;推动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能训练和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韧性,营造愉快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推动赋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无缝衔接;推动人工智能深入“五育融合”的全场景、全过程,通过赋能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魄、美育润心和劳动教育塑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助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大产出是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需要实现从建设到应用的转换。人工智能条件建设是基础、起点,是相对容易的,应用才是目的和关键,加强落实应用才能取得实际效用和成果。要避免重建设轻应用,推动应用精准对接需求,实质提升教育治理、教育质量、教育秩序的水平;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有效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模式、个性化评价模式和培养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研发和应用,实现具有动态性、针对性、多元性和交互性新形态课程资源对多学科的覆盖;推动体验式应用和感悟式应用,促进学生在人工智能真实应用场景中的体验和感悟,提升他们的真实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大幅度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既有需求,聚焦应用、瞄准实效、数据驱动、智能赋能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实施策略。

  再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更要解决从认识到行动的关键问题。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改变与挑战,在教育界、科学界内外有着广泛的讨论和共识。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模式创新、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创新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认识到行动有着很长的距离。下一步,要推动高速网络和终端设备对偏远地区的覆盖,弥合数字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鸿沟;推动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工智能教育的有序开展;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新赛道;推动打造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提升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基础上行动起来,找准工作上的痛点、弱点,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日常教育教学,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集小力、聚合力、成大力,把教育强国建设推向新阶段。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7期

  文章作者|熊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