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愿用微小力量触碰民生温度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11 浏览次数:

现代艺术学院王巧霞:我愿用微小的力量,去触碰这个夏天的温度

 

幼儿园的晨光里,我接过孩子们递来的画笔,看他们把天空涂成橘子汽水的颜色。小手掌攥着我的指尖摇晃,奶声奶气地说“画个大星星”,那些细碎的期待,像蒲公英的绒毛,落在掌心轻轻发痒。我蹲下来陪他们搭积木,看歪歪扭扭的城堡在笑声里“坍塌”,忽然懂得,微小的陪伴,原是能接住童真的软网。

敬老院的午后,紫藤花落在石桌上。我帮张奶奶把摇椅调得更舒服些,听她讲年轻时纺线的日子,线轴转啊转,转出了岁月的纹路。李爷爷的收音机滋滋响,我帮他拧到清晰的频道,看他跟着戏曲节奏点头,嘴角的皱纹里盛着满足。原来耐心听一段往事,递一杯温水,这些微小的举动,能让时光变得柔软。

回到家乡的一个小镇,颜料桶在手里沉甸甸的。我和同行小伙伴们踩着脚手架,把巷口的老槐树、窗台的仙人掌画在墙上。斑驳的墙面渐渐长出记忆的模样,路过的奶奶指着画里的老槐树惊讶道:“这不就是我家的老树嘛。”举着相机去拍产品,以及新型社区的建设,镜头里的每帧画面,都藏着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心意。微小的笔触,原来能让乡愁有处可栖。

站在梁山博物馆,指尖隔着玻璃掠过锈迹斑斑的兵器。那些藏在铭文里的故事,让我忽然明白,微小的力量从不是徒劳——就像此刻,我接住的童真、温暖的陪伴、唤醒的乡愁,还有触摸到的历史温度,都在心里慢慢沉淀,成了比夏天更厚重的收获。我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靠近那些平凡的美好。原来当善意像星光一样散落,终会照亮自己,也温暖了人间。

基础教学部追光学子刘玥含:在顿悟与领悟中找寻青春的另一种绽放

时光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刻下成长的年轮——没有远行的风尘仆仆,也没有伏案的焦头烂额,只是让双脚深深扎进生活的土壤,在平凡的日常里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方向盘上滴落的汗水、羽毛球场迎接的晨光、烤箱里飘散的甜香、舞室里跃动的身影、街巷中升腾的烟火——这些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碎片,正是青春最珍贵的成长图景。

方向盘上的顿悟:方寸之间学会人生的进退

学车的过程,意外地成为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最初面对歪歪扭扭的倒车轨迹,我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焦躁不安。教练一遍遍提醒踩离合要轻点,再轻点,渐渐地我掌握了诀窍,后视镜里的标线也越来越清晰,当车身与边线完美平行时,忽然顿悟:原来成长如同半联动状态,需要精准找到那个既不鲁莽也不怯懦的临界点。那些在训练场上绕过的每一个圈,都是在为人生绘制螺旋上升的轨迹。“考试合格”电子音响起时,斑驳的梧桐叶影正摇曳在挡风玻璃上。那些晒得发烫的方向盘、被汗水浸透的座椅,连同无数个重复练习的晨昏,都在这一刻化作一张无形的网——这张在反复挫败中淬炼出的从容之网。

晨光里的对话:用羽毛球拍书写亲情备忘录

清晨六点的生物钟,开启了一段珍贵的亲情时光。与父母在球场上的“菜鸟互啄”,那些飞向树梢的羽毛球,都成了最温暖的记忆载体。人常常向往远方的风景,却容易忽略身边最朴实的陪伴。这些清晨的汗与笑让我懂得:成长不是单枪匹马的远征,而是与所爱之人共同前行的旅程。

烤箱中的哲学:用耐心烘焙生活的甜度

在厨房这个实验室里,我进行着最甜蜜的探索。从曲奇到蛋挞,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完美主义”的解构。当家人品尝那些形状不完美却充满心意的甜品时,我明白了追光的真谛——热爱不在于结果的光鲜,而在于投入时的专注与虔诚。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依然保有对过程的敬畏与耐心。

舞室里的蜕变:疼痛是青春的另一种绽放

报名舞蹈班时“华丽变身”的幻想,在第一堂基础课就被现实狠狠教育。镜中那张因疼痛而扭曲的脸,彻底粉碎了对舞蹈的浪漫想象——这分明是一场肌肉与韧带的“暴力拆迁”。双腿灌铅,膝上淤青四处“迁徙”,身体仿佛被拆散重铸,但《Supernova》的前奏一响,所有疼痛都瞬间消音。镜中的身影从笨拙到流畅,发丝终于能划出漂亮的弧线,那些夜半揉着膝盖入睡的坚持,那些对着镜子死磕的枯燥,都在这一刻被赋予了意义——原来疼痛不是阻碍,而是让每个动作更有质感的注脚。

巷弄中的课堂:在烟火气里读懂生活

暑假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追随着油辣子的焦香与红糖的温甜,在街角与惊喜不期而遇。菜市场旁的那家凉皮摊,是最近挖到的宝藏。大爷的摊位干净利落:凉皮透如蝉翼,辣油红亮诱人。蹲在树荫下大快朵颐,酸辣冲鼻,汗珠刚冒出来就被夏风吹干,浑身畅快淋漓。网红甜品店排起长龙,半小时才捧到那碗小狗酸奶——圆滚滚的“身子”上顶着蓝莓做的“鼻子”,可爱得不忍下勺。酸奶的醇厚混着蜂蜜的清甜,再被新鲜水果的爽脆平衡,此刻忽然懂了厨房里收获的是成就感,街头偶遇的是生活的馈赠。心跳和家乡的脉搏同步,指尖触摸到了生活最真实的温度,此刻,家乡的味道被具象化了。

没有轰轰烈烈的冒险,却在生活的细节里采撷到成长的印记:方向盘的转动里学会了“稳”,在羽毛球的起落间懂得了“欢”,在甜品的甜香里尝到了“暖”,在韩舞的律动中找到了“韧”,在街巷的烟火里遇见了“趣”。青春的光芒不必是耀眼的烟火,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让每份热爱沉淀时光,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终会在记忆里凝结成最动人的琥珀,从而让人懂得: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生活最朴素的褶皱里。

基础教学部追光学子孙浩邦:我的夏日追光志

盛夏的蝉鸣撕开暑气的帷幕,热浪在田野间翻涌成诗。这个夏天,我挣脱空调房的舒适圈,走进智慧大棚的电子光影与田间圈舍的生命律动,开启了一场追光者的探索——在泥土与科技的交界处,寻找青春最本真的答案。

挂牌仪式:犁开校地合作的新土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麦浪翻滚的土地,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一道犁铧在知识与乡野之间犁开一道希望的沟壑。掌声中,我触摸到铜牌温热的质感,这不仅是校地合作的见证,更是青春与土地缔结的盟约。在玻璃幕墙环绕的智慧大棚里,我们这群追光学子与农户围蹲在菜畦边,将种植密度公式换算成垄间株距,把智能灌溉理论落地为水管阀门的角度调整。当指尖触到带露珠的豆角时,电子屏上的曲线与叶脉的纹路在此刻重叠——这一刻突然明白,最动人的知识转化,就是让科技之光照进泥土,让青春的热度催发种子破土的力量。

屏幕截图 2025-07-30 225222

晨饲羊群:在方寸间读懂生命

晨雾未散,草料的清香裹着露水的气息漫进圈舍,我提着沉甸甸的料桶,木柄在掌心烙下红痕。羊群涌来,柔软的绒毛蹭过裤脚让所有困倦消散。这个清晨,没有诗歌里牧羊少年的浪漫,只有饲料簌簌落入石槽的踏实声响。低头记录每只羊的食量时,忽然懂得:所谓担当,不过是把“诗与远方”的憧憬,化作对眼前这些具体生命的照拂。那些被都市青年遗忘的生活本真,正藏在这沾满草屑的围裙口袋里——平凡,却闪着微光。

9d479d45797a6528865049f7b405553

午耕田间:汗水浇灌的成长

掌心覆上磨出的薄茧,眼前掠过田野里那一片盎然的绿意。这里没有都市霓虹的炫目,亦无山河壮游的跌宕。有的,是躬身于科技与泥土嫁接的田畴。汗水滴落,浸透土地,洇湿表格,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追光者,既要仰望云端,更需将双脚深扎泥土。青春最深刻的课堂,不在别处,就在弯腰时脊背的弧度里,在汗滴渗入大地的刹那——那是光,在黑暗中执着生长的轨迹。

21cf8b892599e5d5f5000d95a0ce201

傍晚海滨:细沙里的微光永恒

傍晚的海风掺着炭火气,肉串在炉架上滋滋作响。我们赤脚踩在沙滩上,有人说起乡村振兴的抱负,有人吐槽实验数据难测,这一刻,青春的多义性如此鲜明:它既是田垄间精准的株距测算,也是星空下肆意的畅想;是沾泥的球鞋,也是眼里不灭的光。

4b0cd75e88b81ce60775de225b7f196

阳光在皮肤上留下的印记还未褪去,心灵的蜕变却已悄然完成。曾经书本上冰冷的公式定理,如今化作掌纹间温热的茧。当指尖触到破土而出的嫩芽,当汗水滴入田垄,才真正读懂——最动人的成长永远发生在躬身实践时。那些沾着晨露的球鞋、落满草屑的衣襟,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不在远方,而在脚下深耕的每一寸土地里。我们追逐着科技与传统的交界处那束微光,最终发现——自己,也成了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一盏灯。

撰稿︱王巧霞 刘玥含 孙浩邦

复审︱刘太山

终审︱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