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智能制造学院学子沉浸式触摸乡村振兴脉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11 浏览次数:

兴韵盛途实践团:“探秘松兴蜕变史,求索振兴发展方


智能制造学院兴韵盛途实践团以“探秘松兴蜕变史,求索振兴发展方”为主题,在团总支书记李文静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用一周时间沉浸式触摸乡村振兴脉搏,在泥土芬芳与科技光影的交织中,解码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深层逻辑。


清晨的阳光洒满松兴屯村道,李文静老师的嘱托如晨钟般在耳畔回响:“在这片土地上,既要读懂变迁的密码,更要淬炼青年的担当。”这份期许,成为实践团成员丈量乡村的精神坐标。交流中,道出了松兴屯从贫困村跃升为全国百强村的核心密码——这不仅是个体与群体的共振,更是乡村振兴新征程以“上下同欲”破解发展困局的生动注脚。


7951ed6f06520d44129ee8066585159f


历史纪念馆里,泛黄的老照片与崭新的荣誉墙形成时空对话,夏主任的讲解让那些关于拓荒、改革、创新的故事有了温度,也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的蜕变,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一代代人用信念与汗水书写的必然。


a994131dac5135b1037572e62f679c00


走进千亩果园,科技赋能农业的图景徐徐展开:苹果套袋技术守护的不仅是果实的品相,更是对“品质兴农”理念的坚守。


d2c3fda1a0bfa6a907cf8ddc6842e4f5


圣女果大棚里,智能灌溉系统滴落的营养液,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的智慧融合;葡萄藤蔓缠绕的支架上,攀爬的不只是果实的生长轨迹,更是“藏粮于技”战略在乡土大地的扎根生长。这些场景背后,是松兴屯人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将科技的种子播撒进贫瘠土地,让传统农业挣脱“看天吃饭”的桎梏,生长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一周的实践,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松兴屯的蝶变,远不止“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字面跨越。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科技创新激活内生动力,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三者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松兴屯范式”。在这里,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每一寸土地的焕新都印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使命。


这场实践让我们读懂: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需要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务实行动去参与的生动实践。我们触摸的不仅是果园的丰收,更是时代的脉搏,松兴屯发展的历程启示我们:青年的成长坐标,应当与国家发展的经纬紧密交织。我们将带着这份实践的感悟,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三农的本领,让智能制造专业所长融入农业现代化的浪潮,激活科技创新核心引擎,让青春的汗水浇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智控帘动实践团:助力农机 你我同行

     8 6 日,智控帘动实践团奔赴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围绕“助力农机,你我同行”主题,聚焦温室大棚卷帘机相关需求,以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一线书写青春篇章。



当下,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农户们在大棚种植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温室大棚卷帘机的效率提升、节能优化、智能化控制等环节仍有提升空间,产业提质增效需求明确。实践团带着技术探索与服务热忱,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 “青春助力军”。



实践团首站走进农户工作间,与农户围坐交流,深入挖掘在温室大棚卷帘机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针对大家提出的痛点,实践团现场演示自主设计的新型智能温室大棚卷帘机,从技术原理到性能优势展开详细讲解,为农户展现“科技兴农 广阔前景,让“技术赋能” 从概念落地为直观认知,打开产业升级新思路。


走出工作间,实践团奔赴温室大棚。烈日下,他们仔细观察温室大棚卷帘机的运行状态,发现卷帘速度在某些情况下不够理想、能源消耗偏高、智能化程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一手资料,成为后续技术优化的“指南针”,也让实践团对温室大棚卷帘机的应用有了更清晰认知:虽有一定基础,但在技术改进和创新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这是推动农业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团队在农户工作间,基于大棚观察改进卷帘机参数,向农户演示操作方法,让技术更贴合生产实际。大棚负责人主动起身,熟稔地展示起当前卷帘机使用方法,学生们认真聆听、观察,结合大棚里发现的问题,基于改进参数,一步步演示优化后的操作流程,手把手教农户新技巧。同时,围绕卷帘机的日常维护、故障排查等实用技术提出建议,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助力农户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是技术的“下沉”,更是“产教融合”服务农业的生动实践,让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真正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力”。



此次实践中,7 名学生在锤炼专业本领的同时,读懂了“农业发展”的时代分量,既为温室大棚卷帘机的优化注入青春智慧,也践行着 “扎根大地、读懂人民” 的实践育人理念。对当地农业产业而言,这股青春力量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火种,更传递着 “科技兴农”的信心。从政策响应到入村问需,从实地调研到技术反哺,这场实践是青春与农业的双向赋能,当更多青春力量以技术为笔、以实践为墨,助力农机的故事必将在更多农业场景续写,让“你我同行”美好愿景照进农业兴旺的现实。

 

撰稿︱智能制造学院

复审︱刘太山

终审︱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