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诚信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近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以“历史中的诚信之光”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教研室主任刘涛领衔,赵世磊、李超群、韩立阳、成娜娜、魏莉霞、魏冰琪等优秀教师联袂授课,带领学生从百年历史脉络中感悟诚信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中传承道德力量。
教研室主任刘涛以“诚信与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关联”为切入点,从鸦片战争后民族救亡图存中的信义坚守,讲到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的生死诺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奋斗中的集体诚信,谈到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契约精神。他指出:“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诚信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更是民族复兴之基。”
李超群老师则以“红色党史中的诚信密码”为主题,通过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毕生践诺、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军民信义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言必信、行必果”的政治品格,让抽象的道德准则化为可感可触的精神丰碑。
为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单向输出”模式,本次课程创新采用“沉浸式教学+互动研讨”的形式:
赵世磊、韩立阳老师以“商海浮沉中的诚信博弈”为题,通过近代民族企业荣氏家族“实业救国”的百年坚守与当代企业失信案例对比,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诚信挑战。
成娜娜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演绎“历史诚信情景剧”,从张謇兴办实业的契约精神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子的家国承诺,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深化了对诚信价值的理解。
魏莉霞、魏冰琪两位老师结合“学术诚信与科研伦理”专题,以“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严谨治学的真实故事为例,强调“学术无捷径,诚信是科研的生命线”,引发学生对学术道德的深刻反思。
“原来历史课本中的每一个事件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用一生践行的诚信选择。这不仅是考试重点,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2024级电商专业 范同学
“老师提到的‘诚信危机’案例让我意识到,守护诚信需要每个人的行动。从按时提交作业到拒绝网络谣言,小事中也能见精神。”
——2024级软件专业 李同学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诚信教育更需要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接。希望同学们能以史为镜,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中找准诚信坐标,做新时代‘言而有信’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