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追寻先烈足迹、传承工运精神,7月11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相传,红旅探微”实践团走进木厂涧村,在郭恒祥纪念馆中回望革命历程,于乡村沃土上感悟初心力量。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进入木厂涧村,古朴的石屋错落有致,墙上“不忘初心”的标语格外醒目。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村民正聊着家常,提及郭恒祥的故事,老人指着远处的山坡说:“俺们村能有今天的安稳日子,忘不了郭会长当年的奋斗。”
实践团成员们边走边看,村里的宣传栏里贴着郭恒祥生平简介,路边的石刻记载着他组织工人罢工的事迹——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村庄的肌理,成为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
郭恒祥纪念馆坐落在村子中心,青砖灰瓦的建筑透着庄重。推开大门,迎面是郭恒祥的半身塑像,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馆内通过“出身贫寒”“组织罢工”“革命牺牲”三个展区,用泛黄的工票、锈迹斑斑的工具、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了这位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的一生:从章丘煤矿工人到山东工运先驱,他带领工友们反抗压迫、争取权益,直至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
讲解员指着一张1925年的罢工传单说:“郭恒祥常说‘工人要团结如钢’,这份传单上的字迹虽模糊,却蕴藏着当年工人阶级的觉醒力量。”指导老师也结合党史补充:“在白色恐怖下,他始终坚守信仰,这种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依然是种激励。”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纪念馆前的小院里围坐交流。成员们纷纷分享感受:“以前只在课本上知道工人运动,今天看到郭恒祥用过的饭盒、穿过的补丁衣服,才明白‘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当。”有同学注意到馆内展出的“郭恒祥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虽未提豪言壮语,却句句透着“为大家舍小家”的决绝,让人动容。王连友老师总结道:“郭恒祥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不分战场,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能忘。”
离开木厂涧村时,村口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实践团成员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认知,更有一份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早已化作乡村振兴的动力,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也指引着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毅前行。